8月7日,温州教育史馆从瑞安玉海楼移植30余株白莲至温州籀园,穿越百年时空,传承近代温州教育“玉成桃李,海涌波澜”之精神。
当日上午,在玉海楼颐园的荷花池里,工人们划开浮萍,从淤泥中小心翼翼地将一株株白莲挖取而出。下午,白莲正式移种至籀园旁的落霞潭内,与文保古建筑籀公祠相为呼应。阳光映射下,绰约冰清的莲花在微风中轻摆,纤裳玉立,漾起一潭清芳。
据悉,温州博物馆中有一幅名为《颐园春宴图》的人物写生画,画中两位老者一站一坐,情态怡然。他们正是晚清瑞安四大家族之一孙家的孙衣言、孙锵鸣兄弟。画中的颐园也不在别处,正是玉海楼百晋陶斋南面的一座花园,颐园池塘中的白莲乃孙氏兄弟亲手植下,至今仍常年盛开不衰。
据文保专家介绍,《颐园春宴图》所绘当为孙衣言、孙锵鸣兄弟二人退隐后的闲适生活,李鸿章曾为此画题写《百字令》词二阙,其中“有池、有花、有月光”之句,与玉海楼月下荷塘的景致如出一辙,亦道出温籍学子秉承前人意志,于此荷花池畔摒除纷扰,静心向学之境。
玉海楼建成后,孙衣言撰写《玉海楼藏书记》,其文开宗明义:“乡里后生有读书之才、读书之志,而能无谬我约,皆可以就我庐读我书。天下之宝,我固不欲为一家之储也。”充分彰显了提携后进、藏书惠民的教育精神。而温州文教界人士为纪念“籀公”孙诒让先生而建的籀园,经历了百年风雨沧桑,已然不止是一处反映近现代温州历史文化发展进程的名胜古迹,更是成为温州文化教育一个符号和象征,亦如著名作家、翻译家赵瑞蕻所言,是“故乡一座传播知识,普及文化,推动教育发展的灯塔,恬静地放射着光辉”。
如今,白莲承载着温州近代教育发端肇始的珍贵记忆,移栽至温州教育史馆内、籀公祠旁,让温州教育的开端与温州文脉的中心彼此呼应,其意义深远,历久弥新。“学界飞腾万少年,故乡兰芷更翘然。”正是有了这样的联结与传承,瓯越教育精神才愈加丰盈醇厚,一代又一代的温州学子,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附:
玉海楼由孙衣言与孙诒让创建,是浙江四大藏书楼之一。孙家子弟以传承温州文脉为己任,收藏乡邦文献、创办诒善祠塾、校印《永嘉丛书》、编撰《温州经籍志》等,致力于温州文教事业,贡献卓越,彪炳千秋。
温州籀园由文教界人士为纪念孙诒让的教育功绩而筹资建设,“籀园”及园中的“籀公祠”均因其号“籀庼居士”得名。孙诒让任温处学务分处总理期间,倡办新式学校300余所,是近代浙江教育史上的先驱者和典型代表。
供图:夏婧妍、葛益豪
供稿:夏婧妍
编辑:盛贞洁
责编:王 丽
审核:郑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