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温州创新性提出“品质校园”概念以来,一年时间,市教育局将“品质校园”纳入“好学温州”全面工作规划,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五育融合文化浸润”作为最基本理念,倡导从精神、物质、行为、制度文化四方面着手塑造高品质校园。随着学校办学质量稳步提升,温州市正致力于实现教育发展质量与文化品位的深度融合与和谐统一。一方面,通过文化提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出一批兼具教育情怀、专业素养和文化底蕴教师;另一方面,紧扣核心素养、健康体魄、健全人格等关键词,提炼学校文化母题,重塑学校身份标识,打造多样化校内外空间,打磨各类课程,有机联动课内与课外、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将学校真正打造成学生一生的精神家园。
继鹿城区、瓯海区先后承办,“品质校园”行动推进会巡回第三站来到了乐清市。11月28日,温州市中小学(幼儿园)“品质校园”行动推进会暨校长文化沙龙在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举行。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280余所学校校长和各行专家共聚一堂,以跨界融合的前瞻视角,共同探讨和分享办学理念、文化思想,多维度呈现品质校园的温州样态。
为加强政校馆联合发力,充分发挥学校各自优势,深化开展校史研究、展陈、宣教等方面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活动共办,会上同步成立了温州市校史馆育人联盟。
系统“编码”,科学化勾勒顶层蓝图
从精心培育10所样板校、60所窗口校、106所培育校、200多个学校空间场景,到建设指导74所学校、收集全市89篇案例、打磨30份典型案例……一组组亮眼的数据、一件件兑现的实事,是温州高质量推进品质校园发展的真实写照。
温州率全国之先在整个市域范围内全维度、全方位、系统性地推进区域校园文化建设。2023年温州市教育局印发《温州市中小学(幼儿园)“品质校园”文化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学年-2025学年)》,为“校校有品质,处处可育人”的温州教育新生态构建实践提供基本遵循。
一年来,市教育局已研制出台《温州市品质校园建设指导指标》,开发推广品质校园建设指导平台,为校园文化工作机制筑牢科学根基;策划组织案例大赛及案例撰写培训会,为品质校园经验萃取创设良好契机;联合举办40余场“大咖进校园”“校园开放日”“校长文化沙龙”“文化设计对对碰”等活动,为各校文化建设架构起交流互动的优质平台。
正所谓,先定其谋,然后乃施其事。温州各地各校也积极响应、依策而行。据乐清市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柳恩理介绍,乐清市结合区域实际,成立了“品质校园”文化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和校园文化建设指导中心,专班化运作推进,先后召开动员会、推进会、研讨会和评选会等,力求“硬指标”和“软实力”实现“双提升”。
“‘品质校园’打造行动是个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制度保驾护航,赋能发展”。温州市教育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周承露表示,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要纳入整体发展规划之中,科学统筹、分步实施、有序推进,深挖深思办学特色的来源与依据。
会上,乐清市柳市职业技术学校书记、校长陈尔彪表示,鉴于学校坐落于柳市镇木山后村并处于革命老区这一特殊地理位置,学校精心提炼出了“如木参天,如山岿然”的独特精神。自学校建校伊始,校园内就存在一处紫藤花架,学校则巧妙地以这片紫藤花作为教育切入点,逐步孕育出 “让每一朵紫藤花自由绽放” 的办学理念,并以此为基石构建起本校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温州榕园学校副校长郑晓峰介绍,学校秉承“像树一样生长”的办学理念,以“有根基、能自主、利他人”为育人目标,逐步打造形成一廊·二室·四园空间格局。
循序“解码”,全方位畅通人才脉络
“各校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能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充分利用好部门、高校、校友、专家等社会人才资源”。温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朱景高强调,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广大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有生力量,要强化人才保障,做到人尽其才、悉用其力。
当前,温州正编织起一张校园文化建设人才队伍网络。市本级设立校园文化研究院,聘请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张索担任院长,各领域知名专家担纲顾问;组建并扩充市县两级校园文化建设指导中心、校园文化专家库,全市现有58位专家覆盖14个不同专业领域,已组织37位专家多频次深入106所培育校进行专业指导。各所学校内,书记、校长担任学校首席文化官(CCO),建设有校长、分管校长、校办或者专班组成的微团队,协同校内语文、历史、美术、后勤等教师和部门组成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具体落实。
“校园是孩子们不断产生故事的地方。”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书记、校长俞国平在会上分享了一则“百草园里挖呀挖”的鲜活实例。从学生嚷着要做中草药标本,到科学教师开辟百草园、学校布置金溪医学馆,再到美术组、语文组教师助力打造中草药文化长廊,书法与中草药巧妙结合的书画,细纹刻纸、蓝夹缬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草药的完美联袂,各式各样中医药元素的文创作品,成为这座校园的独特文化标识。
现下,越来越多学校开始尝试协同教育学、设计学、建筑学等领域名家专家,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予以“点位”指导。例如,龙湾区第二小学教育集团聘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肖龙海教授为文化建设特邀顾问;温州市未来小学教育集团邀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杨四根教授任文化顾问;永嘉县瓯北第一小学聘请浙江师范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夏盛品为专家顾问,制定并论证五年规划的可行性。
本次校长文化沙龙(乐清站)特别设置“大咖引领”环节,邀请到上海美术学院院长、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曾成钢作跨界主题分享。他以雕塑艺术的视角切入,借助五要素理论,详细阐释了塑造校园文化空间活力与张力的有效策略,同时深刻揭示其背后所潜藏的美育浸润价值,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打开了“跳出教育看教育”的新视野。
协同“加码”,多维度拓宽资源渠道
以校园所在地为原点,以两公里为半径画圈,学校自发探索撬动包括政府、高校、企业、社区、场馆、家长等社会资源的发力点。位于瓯海区的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温州大学附属茶山实验小学等三所学校,依托高校园区的地理优势实现“把运动会办到大学里”,做到每年运动会在不同的高校操场上举办;“把大学教授请到课堂上”,支持有高校教职的学生家长接续不断地讲好系列课程;“把名家作品搬进校园来”,校园内随处可见大师作品以及高校捐赠等。又如温州艺术学校巧妙激活周围一公里的公共文化与艺术空间,与九山街区的黄群别业、徐定超故居及温州教育史馆联动,共同打造了一条靓丽的文化艺术长廊。
以“校园+”模式为纽带,与属地街区构建联动关系,不同学校结合自身特色与优势,给出了各自的“最新解”。3次对接供水集团,5年联系相关部门整改……乐清市城南第一小学凭借财政拨款、社会捐助、校企合作等多渠道之力成功筹集800余万资金,并联系政府各职能部门、企业界同仁、广大爱心人士的三股支持力量汇聚成了改变该校面貌的强劲动能。
“品质校园建设不是教育一家的事”,这是乐清市城南街道书记连建法在会上着重强调的观点。他指出,城南街道正聚焦资金“怎么筹”、难点“怎么破”、校园“怎么优”,整合各方资源助力品质校园行动。如发动爱心人士、个体工商户筹集教育基金70余万元;利用招商引资工作的契机,周转兰州、甘肃等地的7个城市、13家企业落实资助124万;利用乡贤座谈会、商会活动等平台向各界发出捐赠倡议,建立校企定向结对帮扶机制等。
下一阶段,温州教育将继续支持校园文化场域更新,助力多渠道筹措资金;编制品质校园案例集,直观展现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温州样本”;鼓励学校小点位、小体量、小投入打造可持续校园文化场景,刺激校本精神文化基因有机融入空间场景之中,使之与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相辅相成。
文字:夏婧妍
编辑:盛贞洁
责编:王 丽
审核:郑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