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温州府学文庙展示馆。大家可能想不到,在名城广场如此繁华的地方,一千年前,也就是北宋时期,这里就是温州府学文庙的所在地。我们在介绍温州的时候常形容:“偏居东南一隅”,温州虽小,但却在浙江的教育史上创造出了一次次的辉煌,成就着一个个传奇。两宋时期,温州书院数量居浙江省首位;其中文科进士的数量排在全省第一,全国第二;浙江最早的府学和县学都出在温州。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当时府学文庙的所在地,也是温州这座古城文脉的所在地。展馆二楼将向大家展示温州的教育史,在三楼我们会感受到的是中国思想史的变迁。欢迎大家走进温州府学文庙展示馆,共同领略古老的东瓯文化。
第一部分
刚刚向大家介绍了温州府学文庙展示馆的概况,府学文庙是古代东瓯学子学习的地方,也是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的地方。唐朝唐太宗向全国下诏"州县立学祀孔子",从此孔庙遍及全国,各地官学正式形成了文庙、府学“庙学合一”的格局,延续千年。
遍布全国的孔庙,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国庙,在北京、(山东)曲阜各有一座。一类是家庙,山东曲阜和衢州各有一座。也就是说山东曲阜的孔庙,它既是国庙,又是家庙。除了以上的国庙、家庙,其他的都是学庙。它是传授儒家学说的学校,拥有教化功能,又同时具备了祭祀的作用,温州的府学文庙,就属于学庙这一类型。
其实我国在很早之前就有了学校的雏形,五帝时期称之为“成均”,在我们展示馆门口就有一块题着“成均秀彦”的牌匾。后来历朝历代对学校有“庠”、“序”、“校”、“辟雍”等不同称谓,比如“辟庸”,就是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规格很高。为了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表彰出类拔萃的人才,就题有“辟雍拔俊”这样四个大字。
第二部分
这是明代的温州学宫图,原址在华盖山脚,也就是在现在军分区所在地,即永嘉郡学,建于晋太宁初年(323-325年),也是今浙江省内最早的郡学。宋天禧三年(1019年),郡守叶温将郡学迁至现在这个地方,老工人文化宫所在地。随后这条设有府学的巷弄,也就被称之为“府学巷”。温州古城格局为“东庙、南市、西居、北埠”,其中府学文庙就处在“东庙”区域。
千年文脉不断,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温州府学文庙历经风雨洗礼,经历了几度的重修。我们身旁的这块残缺的石碑,就是在这次名城广场翻建时挖出的一块历史见证,全文673字,记录了明朝天顺五年(1461年),知府周衍到任温州后重视教化,重修大成殿、明伦堂、养源堂、校艺厅等庙学建筑的事迹。
温州历来重视教化,浙江省最早的郡学在温州,最早的县学也在温州。平阳的横阳学宫就是浙江最早的县学,建于西晋太康年间,位置在今天的平阳县实验中学。据说横阳学宫建成挂上牌匾时,现场有位异人跟大家说:如果哪天匾额上“学”字之中的“子”字开裂,就会有乡人科举夺魁(考上状元)。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子”第一次开裂,这年乡人周坦高中状元;淳祐元年(1241年),“子”再次裂开,乡人徐俨夫再中状元。(时间可以简述为“第一次”、“第二次”)这就是“三年出两状元”的典故。小小的一座县城,三年出两状元,一时传为佳话。
东瓯大地,不仅有平阳的县学,还有浙东规模最大的永嘉县学(华盖山麓),瑞安实验小学的前身——瑞安县学,乐清、泰顺等地也都有自己的县学,学风蔚然,影响深远。
重游泮水
大家来看上面的这块匾“重游泮水”,如果大家有所留意,在一楼广场上还可以看见“棂星门”,“棂星门”前有“泮桥”,“泮桥”之下有“泮池”。清代规定:新科秀才,入府学之初,均要到文庙举行入泮仪式,简称“入泮”。入泮这天,新进生员整理衣冠,来到学宫门前,过棂星门。然后在府学教授等官员带领下环绕泮池一圈,即“游泮”。之后就到大成殿祭拜孔子,行三跪九叩之礼。祭毕又到明伦堂,向等候在此的老师行一跪四叩礼。又规定凡考取秀才满60年的人要与新科秀才隆重举行重游泮池庆典。届时,地方官员要到场祝贺。这就是“重游泮水”。我们可以想象,考中秀才最年轻14岁,从考上那年算起60年后,说明能够重游泮水的实在是寥寥无几。能重游的老先生都是高寿的人。即便如此,我们温州瑞安的孙诒让的父亲孙衣言、叔叔孙锵鸣就享受了兄弟重游泮水的待遇。如果大家以后有机会,可以去参观瑞安的藏书楼——“玉海楼”,在那里我们可以看见光绪十九年浙江学政陈彝为他们题写的“兄弟重游泮水”匾额。
第三部分
刚才我们了解了古代的学校,那么,那时的课程又有哪些呢?古时候教育教学也已经像今天一样,安排了各类课程,但不是现在的语、数、英,而是这里的六艺。大家请看: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古人非常重视孩子礼仪、礼数的培养,所以礼是六门课程之首。如果一定要在现代教育的课程中找到对应关系,礼就是现在的思想品德课,乐相当于现在的音乐课,射、御相当于现在的体育课,书相当于现在的语文、书法、美术课,数相当于现在数学、科学课。
说到“六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乐”:温州是“南戏”的发源地,早在八百多年前,就有温州人写下《张协状元》,而且载入《永乐大典》,成为中国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戏曲剧本。"南曲之祖"高则诚,写出《琵琶记》,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同时,温州是中国的武状元之乡,历史上走出了19名武状元。明代永嘉的王名世,为中国历史上四位“武三元”之一。温州城内曾建有“三元坊”以为纪念,王名世的武艺、书法、诗词被赞为“三绝”。
第四部分
有了好课程,就离不开好老师。大家请看挂在上面的牌匾,“儒林储望”,这是对读书学子的殷切期望,祝愿学有所成,成为国家的储备人才。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夹纻技艺传承人周如章的作品,非常形象地向大家重现了当时温州的好老师、好学生。中间的这位何文渊老先生,是当时的温州知府,他招收了28名俊秀子弟入府学习,亲自授课。右边的这位就是他培养出来的明代温州唯一的一位文状元学生周旋,左边这位是出色的学生代表礼部左侍郎章纶。
说到周旋,我们要向大家说一说“蜂王周旋”的故事。当年,温州府学内发生了一件怪事。那天何文渊正在府学内的明伦堂教授学说。待周旋答题时,屋外突然传来阵阵“嗡嗡嗡”声。而后,一群蜜蜂在蜂王引领下飞入讲堂。群蜂在学子的身旁萦绕不去,而蜂王却只落在周旋头顶。众生徒见之大惊,于是请教何文渊。何文渊解释道:“你们迟早会鱼跃龙门,成为国之栋梁,而群蜂又以蜂王为首,就像士林中有大儒为领袖般。我猜,周旋必中下科状元。”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周旋果然高中状元。
温州的好老师远不止何文渊先生,有“状元老师”之称的南宋的张九成,是钱塘(今杭州)人,这位状元来温州任知州后,经常与府学教授史浩(后升任宰相)讨论学术,训勉学生,并极力聘请刘愈(叶适的老师)等名士贤人担任州学学正。后来,王十朋、木待问相继高中状元,中国最年轻的状元汪应辰也是他的得意门生,汪家举家迁到永嘉屿北,成就了永嘉楠溪江“耕读传家”、“溪山邹鲁”的美誉。张九成还广交文人学士,举贤荐能,探讨思想,对永嘉学派发展与形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曾先后三次任职温州的楼钥先生为学生们授业解惑,主张为学一定要求真务实,温州“好学之气”蔚然。楼钥还在府学内兴建风雩亭、重修大成殿等场馆设施。他曾为有“一门五进士”之称的薛家书写“梯云坊”,为乡人树立勤学榜样;激励温州学子登科折桂,编撰《温州进士题名》。南宋时期,科举登科人数激增,温州文风日盛。
第五部分
这就是楼钥编撰的《温州进士题名录》,是对温州历代进士的汇总,以此振兴文风,鼓励读书人科举晋身。温州历史上走出八位文科状元,十九位武状元。下面这张由小楷书写的试卷,就清乾隆年间温州瑞安人孙希旦殿试的探花卷。还有乡试卷、户部执照,在这里我们都做了呈现。
这是一块进士的牌匾和一块残碑。与之前看到的“重修府学文庙”残碑相同,这块碑也是记录府学文庙修建之事,比上一块碑的时间迟了18年。碑文记述了温州知府项澄到任之初,振兴地方各项事业,尤其重视地方学政。项澄在祭拜孔子时发现府学文庙大成殿戟门西侧郡名宦及乡贤祠低矮且狭小,认为十分不利于教化,建议在戟门东侧空旷之地重建名宦祠,在戟门西侧重建乡贤祠。此次修建于1479年十一月十五日开工,次年二月初一竣工,建筑规模气势宏大,是昔日不能比的。名宦祠供奉有王羲之、谢灵运、刘述、杨蟠、印应雷、何文渊等人,另新增刘谦、王允等四人共二十一人。乡贤祠供奉有王开祖、周行己、王十朋等,又增加了刘清、周旋等四人,共三十二人。为了纪念这件盛事,当时永嘉县令刘逊特向南京礼部左侍郎乐成章纶征文立碑,原文876字,不知何代被毁,现在只剩寥寥百余字。
这面橱窗向大家展示的是温州人寒窗苦读的故事:有孜孜不倦的勤学苦练,默默领悟书法真谛,最终成为一代书法名家的王十朋;有自幼父母双亡,替人放牛,被舅父收养,主动勤奋苦学,博览群书,最终高中状元,演绎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之奇迹的寒门英才周坦;更有在祖母的教导下努力读书,专心向学,分秒不愿浪费,经常通夕不寐,被蜡烛烧燎毛发都丝毫不觉的孤儿周达节。在漫漫科考路上,代代学子寒窗苦读,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激励着温州无数后辈前仆后继苦渡无涯学海、勇攀学业高峰。
第六部分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许多从温州府学、各县县学走出的科举成功者,步入仕途后,为官一任,清廉立身,造福百姓,史册留名。
首先看南宋状元王十朋,乐清人。曾两度担任皇帝的老师,官至龙图阁学士。忠烈刚直,是与包拯相媲美的南宋“王青天”。宋孝宗称其是“东都第一臣”。为官期间,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在泉州,他官满离任时,老百姓为了留住他,便将能离开泉州的必经的桥梁拆断苦苦挽留(后重新修复,就以他的号“梅溪”为名)。
必须一提的还有,明朝开国元勋 刘基,刘伯温,被称为“帝师王佐”。他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民间有流传“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谚语。
请看这幅图,温州曾流传这样一句谚语:“海壇沙涨,温州出相。”意思就是:什么时候海坛山下发生涨起砂石这种离奇的现象时,温州才会出宰相,说明出相非常不容易。但在温州历史上还是出现了三位宰相。清时嘉善人戴文俊游历温州写下“瓯江竹枝词”一诗也有证:大观亭俯万人家,曲曲江流抱郭斜。三百年来三宰相,何时重涨海坛沙。
第一位是南宋末年的陈宜中,官拜右丞相全面主持危局。临安攻陷后,到温州组织南宋流亡小朝廷,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建立宋末行朝(南宋末年的流亡朝廷)。亲赴占城(今越南境内)借兵,终究无力回天,客死异国他乡。
第二位是五朝元老黄淮老先生。明朝内阁初创期间的重臣,历事五朝,官至户部尚书兼知制诰国史总裁。先后两度主持科举考试,六次参与监国,辅佐洪熙、宣德两帝。
第三位,就是明朝内阁首辅张璁,“大礼议”事件中重要人物,三度位居首辅,世称“张阁老”。入阁后竭力改革,以身作则,整顿吏治,顶住巨大压力反腐倡廉,直接推动了嘉靖初年中兴。
这张画的场景,就是我们现在的东门街。他关爱民间疾苦,其“瓯柑救乡人”“助卖南苎”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因此受到皇帝赏识,特为他所创办的书院赐名为“贞义书院”。
第七部分
两宋
温州书院开创于北宋,到南宋达到高峰,书院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在全省名列前茅。在宋朝,浙江有记载的书院共有48所,其中有12所在温州,占了四分之一的数量,温州出现了考中进士的高潮,这和积极兴办书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宋朝时温州的各大书院,都是发自民间,著名的有东山书院、梅溪书院、会文书院、永嘉书院以及稚新塾等,值得一提的还有宗晦书院,初名“艺堂书塾”,是一所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书塾。后来因大儒朱熹喜欢书院里的音乐教育,曾在这里讲学,之后县令郑滁孙为纪念朱熹的讲学经历,将书院改名为宗晦书院。
元明
元明时期,朝廷推崇程朱理学,温州官员纷纷参与书院建设,鼓励和推广书院教育,书院的官学化趋势逐步显现。(通俗解释为:办学由私立学校转向公立学校)。
温州书院的传承一脉相承,有的至今还能找到他的影子,罗阳书院就是现在泰顺县实验小学的前身。温州历史上,唯一一所由皇帝赐名的书院,是由张璁先生所创办的“贞义书院”。温州被称为“慈善之城”,鸡鸣书院就是早期的“希望小学”,专门招收穷苦、念不起书的孩子,让他们也能得读书之乐,有机会成才成器,每逢大比之年,更会涌现出不少天资卓绝的青年才俊。
清代
到了清代,官学化程度进一步加强,地方官员普遍重视书院建设和管理,不仅修复了许多毁废的书院,而且新建了一批,使书院事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晚清温州开埠前后,温州成为近代中国维新思潮兴起的地区之一。书院成为传播新知的重要场所,以“三孙五黄”“东瓯三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官员学者,以书院为载体,传播新知,开启民智,推动了近代中国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
诒善祠塾,被誉为温州近代文明的摇篮,由孙衣言先生创办。一开始,书院只为自己家族开设,后来他们意识到教育应当面向群众,于是敞开大门,让更多的当地人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正是因为他们的这个举动,培育出了一大批如黄绍第、孙诒让等致力于变法图强的经世之才。
到此,我们向大家简述了从两宋到明清,温州书院的发展脉络。这次的展览不仅仅只立足于温州,更是将温州的书院与当时全国知名的书院进行接轨,从对比中来感受温州人“自由开放,勇于进取”的思潮。
第八部分
书院是集教学、藏书、研究于一体的民间教育机构。起源于唐,兴盛于宋,衰败于清。前后千余年的历史,形成了一套自由开放的教育体制、管理制度。教学形式多样,提倡自由讲学,注重学术讨论,在传播教授知识、传播文化、成就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纵观中国的千年书院文化,温州书院的发展融入其中,贯穿始终。中国历史上有7300多座书院,石鼓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等被称为“中国六大书院”。
岳麓书院有“潇湘洙泗”之美誉,洙泗是孔子讲学的地方,说明后人将岳麓书院与孔子在家乡讲学的地方相媲美。宋代张栻在这里主教八年,同时我们永嘉学派的陈傅良先生也在此有长时间的讲学经历。嵩阳书院以文化丰富,建筑规制保存完整名扬古今。宋代程颢、程颐兄弟在此著书讲学,创立了“洛学”。洛学的思想理论影响了温州平阳的陈经邦、陈经正,为永嘉学派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朱熹,曾在温州有过好多次的讲学经历。双程、朱熹,都和我们熟知的“永嘉学派”息息相关。
第九部分
永嘉学派,又称事功学派,是南宋时期与程朱理学及陆九渊心学鼎足而立的儒学学派。它也在无形之中影响了温州人求真务实、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的形成。
永嘉学派源起王开祖、周行己,发展至薛季宣,正式形成思想流派。陈傅良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到了叶适发扬光大,成为永嘉学派集大成者。永嘉学派的各位代表人物通过书院讲学,培养了庞大的门人群体,确立了永嘉学派的地位,形成了广泛的影响。
这就是薛季宣(中)、陈傅良(右)、叶适(左)三人的雕像,在他们身后所绘制的就是当时他们先后讲学地点--稚新塾,永嘉学派经典之作《浪语集》即在这里结集成稿。
第十部分
在这里要重点介绍的是:由唐代温州人李渤开创的全国第一所书院——白鹿洞书院,李渤在江州任刺史时,将当年读书的山洞改名为白鹿洞,并在此建台立榭,增设书院,南唐升元四年(940年),朝廷在此建“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
白鹿洞书院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盛名,更是它的办学理念和规章制度。之后所成型的书院大都是以白鹿洞书院为蓝本而设的。书院所独有的讲会制度,和我们现在主题活动一样,规定好时间、地点、主持人,定好课题,师生间开始讨论、互动。著名的“鹅湖讲会”,就是朱熹理学和陆氏兄弟针对“为学之方”的话题展开的学术争鸣。同时期的王阳明兴办了惜阴会。明代东林书院讲会还制定了规章制度,称之为“东林会约”。
第十一部分
永嘉学派有非常完备的独立体系,它的兴盛有其历史必然的原因。在发展的过程中,永嘉学派从不故步自封,而是更多地走出去,融合了外界优秀的理念。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至十三年,陈傅良接受朱熹邀请,评判陈亮与朱熹之间“王霸义利”的辩论,表明了“义”和“利”的统一观,这是永嘉学派与朱熹理学的第一次论辩。朱熹曾先后三次到温州平阳会文书院、乐清艺堂书塾、仙岩书院讲学与访友,陈傅良曾多次讲学于岳麓书院。此外,永嘉学派还同陆九渊创建的心学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陆九渊先后两次派得意弟子傅子洲、黄元吉前往陈傅良处切磋学问。
这个版面(图2-3)展示的是永嘉学派同浙江省内如永康学派、金华学派的对话,永嘉学派与金华学派和永康学派一起被称为“浙东学派”。
金华学派以吕祖谦为代表,他曾在金华县创办丽泽书院。吕祖谦经常邀请陈傅良、叶适等人前去丽泽书院讲学交流。永康学派代表人物陈亮曾三次来到温州,专门拜会陈傅良、叶适等。陈傅良与陈亮在太学时即结为挚友,学术观点近似,世称“二陈”。淳熙十二年,陈亮向当时名相王淮举荐叶适,推许为当时学者第一人。陈亮逝世后,叶适为他撰写了墓志铭。
除了上述的成果,温州人在科举方面成绩斐然。陈傅良曾在家乡讲学,生徒众多,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叶适同样“经术文章,质有其文,其徒甚盛”,他们写的文章都是当时的科举畅销书,发行量极大。《永嘉先生八面锋》,甚至被奉为“应试宝典”。正是因为善于总结,重视文教,两宋时期温州中举的人数,达到了全国第二,各地学子纷纷慕名而来,据不完全统计,陈傅良和叶适的门人仅温州人共有19人进士登科,这样的科举成绩对于当时任何学派来说都是相当显赫的。
第十二部分
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大清封闭的国门,中国被迫开启近代化历程。清光绪二年(1876)《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增辟温州等四处为通商口岸。随着温州海关和英领事馆的相继建立,温州港正式对外开放,温州经济、文化由此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温州开始创办新学,涌现出一批批具有先进理念和世界视野的教育名家,培育出了众多国家栋梁之才,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晚清,新思潮在国内兴起,梁启超、康有为等有识之士力图救国,温州的知识分子思想活跃,积极参与维新;瑞安黄体芳与张之洞为同科进士,同列翰林“四谏”,与康有为同是上海强学会主要发起人之一。在黄体芳、孙衣言等人思想影响下,温州新一代知识分子以振兴国家为己任,提出改革方案。陈虬《治平通议》和宋恕《六斋卑议》被梁启超列入《西学书目表》必读之书,他们也被公认为温州早期维新派的杰出代表
这幅图记录的是温州人黄绍箕、杭州人汪康年代表两广总督张之洞与康有为、梁启超、张謇等商讨强学会发展之大计的故事。当时北京的顽固保守势力开始攻击维新派和强国会。康有为考虑到京师强学会已初具规模,而南方还有待宣传和发动,便于 1895年 10月 17日离开北京去南京,先说服了两江总督张之洞。张之洞不但允许他在上海成立强学会,而且还捐银1500两作为活动经费。接着康有为又去上海,黄绍箕、汪康年、张謇等人代表张之洞与康有为商讨成立上海强学会之大计,后来共同发起组建了上海强学会。上海强学会专为中国自强而立,促进了维新思潮的发展和传播。
黄绍箕为什么有资格代表张之洞去会面梁启超、张謇等人呢?首先,他是中国第一部教育史专著的编撰者,同时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他参与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创办。与沈曾植、张謇等人被称为“后清流”干将。
温州开埠通商后,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海外,希望寻求强国之策,出国留学成为时代热潮。据统计,清末至民国时期温州留学生有386人。其中赴日留学生数量最多,仅光绪廿四年(1898)至卅年(1904)六年间,留日学生共计63人。此外,还有少数留学生赴美国、法国、英国等地求学。他们有中国传统文化根底,又接受了西方现代文明的熏陶,学成归国后,担负起开启民智的使命,在推动温州乃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十三部分
在新学兴起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大批有识之士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温州在众多领域涌现出了一批社会精英,有甲骨文破译第一人孙怡让、汉魏文学专家伍叔倜、金文研究第一人戴家祥;有中国棋王谢侠逊、曲宗王季思、词宗夏承焘、治印大师方介堪;有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的张冲、国学大师南怀瑾、人民教育家——高铭暄;还有国旗设计者曾联松,文坛短篇圣手林斤澜……
他们的理想追求、实践精神,是给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
第十四部分
甲午战争失败后,温州的知识阶层力主维新,兴办新式学堂。其中以孙诒让为代表的大批有识之士,在温、处两地兴办新式学堂达300余所,兴学规模居浙江省前列。这些学堂成为后来温州各地初级小学、高等小学、普通中学的前身。
这里有中国第一所中医专门学校利济学堂、中国近代第一所专门学习数学的学校瑞安学计馆、中国最早的化学专科学校瑞平化学堂;还有传播各国方言的浙江近代最早的外语学校瑞安方言馆;还有温州近代教育的发端——温州中学的前身温州府中学堂,温州大学的前身——省立温州师范学校。
值得一提的是浙南的第一所职业技术学校——私立毓蒙工业职业学校,学校由李毓蒙在瑞安创办,专门培育工业方面的人才。李毓蒙从小动手能力非凡,当别人还在用手工弹棉花时,他自己亲手设计了一台机械弹棉机。并且他本人非常有品牌意识,在造出我市最早的内燃机后,马上将“双麒麟”注册成为浙南地区最早的商标。其“工学并举”的理念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十五部分
温州是“数学家的摇篮”。百年来,温州籍数学教授至少有200人。同一个城市走出如此众多的数学家,在中国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极为罕见。其中犹以有“南姜北苏”之称的数学家姜立夫和苏步青地位最高,两位都是我们温州人。
还有陈叔平先生,据说不会教数学的老师,看了他的教案就能让课堂变得生动;不喜欢数学的学生,只要上了他的课就会爱上数学,令人称奇。正是在他们的熏陶和引领下,温州学数学的氛围愈加浓厚,人才集聚而成为群体,让温州数学走向了世界,名扬海内外。
第十六部分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公博先生的作品——孔子像。在左边的墙面上写有:“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举世敬仰的文化巨人,被后人尊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所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不仅是帝王治国安民的准则,也是普通人修身立世时道德意识、精神修养和生活习惯养成的准则。儒家思想两千多年来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且成为世界文化发展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细看高公博先生的作品---孔子像,孔子的手势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左手为尊,表示对人的尊重;左臂腋下还夹着一个木杖(戒尺),表示受命于天,教书育人。
第十七部分
孔子生逢乱世,一生坎坷,但始终自强不息,兴学设教,周游列国,孔子主张仁政德治,提倡天下为公,小康大同;整理古籍文献,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为了实现仁政德治的理想,培养德才兼备的政治人才,孔子提倡有教无类,首创私学,一生诲人不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方式,形成了完整的教育理论。
孔子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由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他的哲学伦理中的“仁孝礼义信”、 政治理想中的“天下大同”、教育思想中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以及重视 “德”“智”等等,对后世影响深远,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温州孔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温州也有一支孔氏家族。五代时期,孔子42代孙孔桧因“孔末乱孔”事件,避居平阳,安家落户,史称“孔子世家平阳派”,比衢州孔氏还早200年,系孔子后裔十二派之一。孔氏聚居村落,渐成大族,分支遍布温州平阳、瑞安、苍南、龙湾等地。平阳孔子后裔诗书传家,文脉绵延,仅宋元之际担任教授、书院山长、学正等教职50余人,中进士者达19人之众。
其代表人物孔克表,字正夫,孔子55世孙,元至正八年(1348年)进士,曾任镇江路录事、瑞安州判官、永嘉县尹等职。博文善书,行楷为唐代韩滉《五牛图卷》做跋,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他与刘基、林温一起为“四书”、“六经”作注解,书成赐名《群书类要》。
思想巨擘
中国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涌现出一批著名的教育家,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涉及的内容也很全面,不论是教育目的、教育制度,还是读书方法、师道尊严,抑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乃至美学教育、生活教育等等,都有较为详尽的论述。
第十八部分
这件展品是温州学宫图石雕,由国家工艺美术大师潘成松挑选上好的泰顺石雕刻而成,刻画的场景是温州府学在华盖山麓时的建筑格局。温州学宫暨永嘉郡学最初设置在华盖山,从晋太宁初年至北宋天禧三年前后办学近700年,它的发展与传承,见证了温州建郡和城市文化发展的辉煌成就。
这是清代温州大成殿的两根龙柱,该龙柱原本6根,其中4根存放在温州博物馆。而最重要的两根,也即是大成殿正门两侧的两根存放在我们温州府学文庙展示馆,成为镇馆之宝。这两根龙柱上面的风雨留痕见证了温州近万名秀才入府学之初拜谒孔子,跟从无数府学教授,伏案苦读的岁月。上面两句“明察心田凛乎天鉴,默司首邑惠此海疆”就是教育入府学的秀才,如果将来做官,要做到明察心田,对天理敬畏,坚守自己的岗位,惠及百姓。
第十九部分
这个场景模拟的是孔子讲学的杏坛。我们可以发现众多弟子在听孔子讲学时,他们的表情都是不一样的,这也凸显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在这里我们也会经常开展活动,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到这文化氛围中来。
这个场景是山东大成殿的照片,下方是祭祀所用的器皿。大成殿是山东曲阜孔庙里祭祀孔子的主殿,也是正殿。祭孔,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主要在孔庙举行的隆重祀典,两千多年来从未间断,祭孔大典在古代被称作“国之大典”,成为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如今的曲阜祭孔大典共分为明故城开城仪式、孔庙开庙仪式、现代公祭和传统祭祀四个部分,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于每年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时举行。祭孔大典一般从每年9月26日持续到10月10日。
第二十部分
中国高等教育源起于1898年,清光绪帝下诏建立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从第一所高等学府出现至今,20余位温州学者、教育名家出任校长(代校长),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贡献才智。
这里展示的是从温州走出大学校长。我们总结出三个特点:一是早,黄绍箕先生是北京大学的创办者之一;陈锦清女士是北京舞蹈学院的创办者之一;缪天瑞是天津音乐学院的首任院长。二是全:温州的学者在各个领域都有建树,有浙江医学院院长洪式闾;南京航空学院(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院长余承业;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陈光中,浙大农学院院长许璇。三是大:他们所在的都是名校,有原国立暨南学校校长姜琦、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台湾“清华大学”校长徐贤修徐遐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谷超豪、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现任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这些都充分展现了温州教育的辉煌成就。
第二十一部分
之前向大家介绍的是从温州走出去的大学校长。最后向大家展示的从温州走出去的院士。
温州文风鼎盛,人才荟萃,院士辈出。据温籍院士戴金星统计,全国每69.5万人中有一位院士,温州平均近24.4万人出一位院士,比全国水平高出两倍多。迄今统计,温籍院士共计44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该群体中有父子院士姜立夫与姜伯驹、徐贤修与徐遐生;叔侄院士张肇骞与张淑仪、伍献文与伍荣生;表兄弟院士伍荣生与孙义燧;同门师生院士苏步青与谷超豪和杨忠道。还有当代温州首位本土院士李校堃、浙江大学现任校长吴朝辉。
第二十二部分
到此,三楼的内容就基本上呈现给大家了。最后我们可以来视频展示馆亲身感受全息投影下的温州古城文脉。
结束语
温州府学文庙展示馆是对温州古城文脉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温州教育文化的珍视与弘扬。回眸展馆:从古代府学县学、书院书塾到近代新式学堂;从西周开展的六艺教育到近代发展的新学思想;从历朝考科举中状元的学子梦想到近代办新学开民智的不懈求索;直至近代以来,温籍数学家群体、温籍校长群体及温籍院士群体的横空出世、名动天下。教育星空熠熠生辉,东瓯古邑英才如涌!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教育是通向人生理想与未来世界的金钥匙。温州府学文庙展示馆,虽然只是撷取温州教育文化浩瀚银河中的点点星光,却期冀让人窥见温州城市历史的斑斓色彩,并自信前行,开拓更为广阔的前程。
让历史告诉未来,让教育点亮人生。